当前位置: |
3月22日上午9时30分,弘文法师在“归元讲堂”开示《佛教基础知识》第十讲。
本期讲堂,弘文法师对“三摩地”、法的其他分类、五戒、十善业等内容进行了讲解。
“三摩地”又称三昧、三摩提、三摩帝、三摩底、三么地、三昧地等,意译为等持、正心行处、心一境性,佛教术语,意指专注于所缘境,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。出自于《奥义书》、《瑜伽经》中,亦为传统印度教修行方式之一,八支瑜伽的第八支。后为佛教所吸收,将持戒、禅定、智慧三者合称为三无漏学。
“三摩地”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,借指事物的要领、真谛。
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,细分成为:奢摩他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。其中,奢摩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,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,交换修炼。最终是为了得到“无生法忍”至“涅槃”的结果。
在佛法的学习与修证之中,三昧是根本的核心。
三昧就是真如自性的自我体验感,名为正受。这种体验感很重要,因为有了体验感,才能够信受自己身上有真实不虚的真如自性。
万法不管生来生去,本来都是三昧。也就是说,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在以体验这个真实的自性作为修行的依止,而这种体验自性的存在感、真实感就叫做三昧。而这种体验感,它在整个显现过程中最直观地会让我们自我感受到的,就是定慧,因此定慧又名之为三昧。是因为在整个自性显现作用的过程中,我们最能够感受到的作用就是定与慧的显发。
修行就是往真如起念的那个自在去修,而这个真如自在体验就名之为三昧。
何为“无诤三昧”,谓妙真如心无生灭来去,惟有本觉常照,照无所照,故名无诤三昧。三昧叫正受,也可以叫正见。远离九十五种邪见,是名正见。然于佛性究竟圆满正受之前,亦常隐覆而起明暗诤、邪正诤。若能念念真常正受,无一念随逐邪妄分别流转,即是无诤三昧。
修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。若有一念得果之心,即不名无诤三昧。
法的其他分类:
1、就所化根机,分五乘:人(五戒)、天(十善)、声闻(四谛)、缘觉 (十二因缘)、菩萨(六度)。
2、就对治法:八万四千。
3、就修持总纲:戒定慧三学。
4、就修行的别目:五停心观、四念处、念佛、持咒、参禅等。
5、就修行次第:闻思修,听闻佛法,如法思维,法随法行。
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
《十善业道经》说:“人天身、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无上菩提,皆以十善业道为根本而成就。”修持五戒十善,有出离心,才能证得圣贤果位。如果只求人间福报或其戒力薄弱,可不堕于三途三恶道(指地狱、畜生、饿鬼)。
四谛法:苦、集、灭、道。十二因缘指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共十二有支,这是一切众生涉历三界轮回生死的由来。缘觉乘人即依此法门修行,觉悟无生之理,而证道果,名辟支佛。
六种法门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讲座结束,弘文法师带领信众合掌回向,信众起身恭送法师,感恩法师如法开示,可谓是法喜充满。
本期讲堂,弘文法师对“三摩地”、法的其他分类、五戒、十善业等内容进行了讲解。
“三摩地”又称三昧、三摩提、三摩帝、三摩底、三么地、三昧地等,意译为等持、正心行处、心一境性,佛教术语,意指专注于所缘境,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。出自于《奥义书》、《瑜伽经》中,亦为传统印度教修行方式之一,八支瑜伽的第八支。后为佛教所吸收,将持戒、禅定、智慧三者合称为三无漏学。
“三摩地”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,借指事物的要领、真谛。
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,细分成为:奢摩他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。其中,奢摩他、三摩钵提、禅那,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,交换修炼。最终是为了得到“无生法忍”至“涅槃”的结果。
在佛法的学习与修证之中,三昧是根本的核心。
三昧就是真如自性的自我体验感,名为正受。这种体验感很重要,因为有了体验感,才能够信受自己身上有真实不虚的真如自性。
万法不管生来生去,本来都是三昧。也就是说,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在以体验这个真实的自性作为修行的依止,而这种体验自性的存在感、真实感就叫做三昧。而这种体验感,它在整个显现过程中最直观地会让我们自我感受到的,就是定慧,因此定慧又名之为三昧。是因为在整个自性显现作用的过程中,我们最能够感受到的作用就是定与慧的显发。
修行就是往真如起念的那个自在去修,而这个真如自在体验就名之为三昧。
何为“无诤三昧”,谓妙真如心无生灭来去,惟有本觉常照,照无所照,故名无诤三昧。三昧叫正受,也可以叫正见。远离九十五种邪见,是名正见。然于佛性究竟圆满正受之前,亦常隐覆而起明暗诤、邪正诤。若能念念真常正受,无一念随逐邪妄分别流转,即是无诤三昧。
修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。若有一念得果之心,即不名无诤三昧。
法的其他分类:
1、就所化根机,分五乘:人(五戒)、天(十善)、声闻(四谛)、缘觉 (十二因缘)、菩萨(六度)。
2、就对治法:八万四千。
3、就修持总纲:戒定慧三学。
4、就修行的别目:五停心观、四念处、念佛、持咒、参禅等。
5、就修行次第:闻思修,听闻佛法,如法思维,法随法行。
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
《十善业道经》说:“人天身、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无上菩提,皆以十善业道为根本而成就。”修持五戒十善,有出离心,才能证得圣贤果位。如果只求人间福报或其戒力薄弱,可不堕于三途三恶道(指地狱、畜生、饿鬼)。
四谛法:苦、集、灭、道。十二因缘指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共十二有支,这是一切众生涉历三界轮回生死的由来。缘觉乘人即依此法门修行,觉悟无生之理,而证道果,名辟支佛。
六种法门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讲座结束,弘文法师带领信众合掌回向,信众起身恭送法师,感恩法师如法开示,可谓是法喜充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