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|
3月29日上午9时30分,真容法师在“归元讲堂”开示《禅宗知识》第二十七讲。
本期讲座,真容法师为信众介绍了三祖大师,僧璨(约公元510年-606年),隋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圆寂,生年及事迹不详,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,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,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。

当年,二祖慧可大师一边随宜传法,度化众生,一边寻求法嗣,以付祖衣。曾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,在隐居期间,二祖遇见了还是居士身的僧璨大师。
僧璨大师到二祖慧可处求法的典故,见载于《祖堂集》:
北齐天保初年(550年)有一居士,不言姓氏,年逾四十,到二祖慧可处,求曰:“弟子身患风疾,请和尚为我忏悔。”
慧可说:“把你的罪对我说,我为你忏悔。”
来者沉思片刻说:“我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。”
慧可说:“我已为你忏悔过,你最好皈依佛法,出家僧住。”
居士说:“今日见到和尚,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,但不知何为佛法。”
慧可说:“是心是佛,是心是法,法佛无二,汝知之乎?”
居士领悟道:“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,不在外,也不在中间,在于其心,佛法也是如此。”
慧可闻言,十分喜悦,深器来者,即为剃度,高兴地说:“是吾宝也,宜名僧璨。”
同年,僧璨大师受具足戒。此后,他的风疾也渐渐好了,并侍奉二祖两年多的时间。
有一天,二祖告诉僧璨大师:“菩提达摩远自竺乾(印度),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,吾今授汝并达摩信衣。汝当守护,无令断绝。听吾偈曰:
本来缘有地,因地种华生。
本来无有种,华亦不曾生。
说完把祖衣交给僧璨大师,并叮嘱:“汝受吾教,宜处深山,未可行化,当有国难。”
公元574年,北周武帝下令,“初断佛、道二教,经像悉毁,罢沙门、道士,并令还民”。强令僧人和道士必须还俗,佛像和经文都被摧毁,寺庙和宝塔被赐予王公大臣。
武帝灭佛期间,僧璨大师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,居无常处,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十几年,时人无能知者。直至隋开皇十年(590年),僧璨大师正式驻锡山谷寺,才公开弘扬禅法。

在禅宗发展史上,三祖僧璨大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坐标。初祖达摩祖师将禅法带入中国,当时人们“遇而未信”,至二祖慧可大师时,人们“信而未修”,在三祖僧璨大师时期,才是“有信有修”。
僧璨大师对禅宗的推进发展,有几个明显的表现:
一、从面向达官显贵,转为面向普通民众。佛教初入中国,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,僧璨大师改变弘法的方略,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。
二、从在都市城廓建寺院,改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。
三、从居住无常的“头陀行”,改为公开设坛传法。
四、从“不立文字”改为以经传教。禅法初传时,有“不立文字”之说,主张静坐安心渐悟。僧璨大师在公开弘法的同时,精心著述《信心铭》,以诗体写成,146句,四字一句,共584字。
讲座结束,真容法师带领信众合掌回向,信众起身恭送法师,感恩法师如法开示,可谓是法喜充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