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历:
日历:

首页

心不染著

作者:唐黎标      来源:      日期:【2016-08-02 15:29:54】

    在学生时代,就读过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,这篇文章的作者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。他为官不畏权贵,深得民心。后因积劳成疾,辞官归家,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。住所周围,莲塘相连,山清水秀,因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《爱莲说》。文中赞美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高尚品德。我时虽年少,阅历不丰,但还是为莲花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”的洁净品格所折服,尤其对莲花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的高贵气质敬仰不已。

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阅历相应丰富,从《爱莲说》读出了另一番意味。莲花历来是佛教的代表圣物,因为它展现了独特的圣洁和超越的精神,与佛教宣扬的精神有非常契合的共通性。在佛经中说,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,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,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。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,因为它生长于污泥,绽开于水面,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涵义。而莲花除了莲瓣,还有莲蓬、莲子,莲瓣、莲蓬可观赏,莲子可食用,莲子又可生长,栽培更多的莲花。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,炎热表示烦恼,水表示清凉,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,带来清凉的境界,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。所以,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,都是莲花化生的。

三界的众生,以淫欲而托生;净土的圣人,则是以莲花而化身,因此,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。对于圣人而言,这种功德和智慧是无形的,为了使之显现于凡夫之前,便以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形象来表现。所以,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,都是以莲花为座,或坐或站于莲台之上,代表着他们清净的法身和庄严的报身。

佛教经典说莲花有四德,一香、二净、三柔软、四可爱。其实许多花都柔软、干净、充满香气,春夏秋冬,四季轮转,花落花开。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,本是许多文人喜爱常用的主题,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,莲花则在开花同时,结实的莲蓬已具。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《群芳谱》就特别强调莲花“华实齐生”的特质。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佛教认为,不论过去现在未来,天地万物时空,方位大小多少,人与人,如此如彼,穷富贵贱皆平等。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,对于修净土宗的信徒,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后的皈依处。根据净土思想的代表经典《阿弥陀经》中记载,众生若得善报,不再堕入胎生、卵生、湿生等轮回,得以往生极乐世界,会有观音菩萨手持莲花迎接,往生者就在莲花里“化生”为极乐世界一员,视个人业障、福报,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,福报深厚者可以于往生后即得花开见佛,享受净土世界的香光庄严。《阿弥陀经》中也记载,“极乐国土,有七宝池,八功德水,充满其中,池底纯以金沙布地,……池中莲华,大如车轮,青色青光,黄色黄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微妙香洁。”

最为感动我的是莲花出处不净,色却鲜好。在魏晋出现的《芙蓉赋》,写道:“浴灵沼之清漱,结根柢于重壤。”士大夫具有莲花般超逸脱俗、洁身自处的品格,宋朝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,文中以莲花比喻君子,著名文人钱钟书就认为作者的“灵感”得自佛家说法。佛教探求解脱人生苦难,人生是苦海、是火宅,成佛,是最高理想,莲花出污泥而生鲜美花叶,正如佛教的解脱过程。《中阿含经》说:“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往,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,水生木长出水上不著水”。正好也与佛教“不著世间如莲花”思想契合。中国文人认为莲花是身心俱洁的清凉世界,根据《剑南诗稿》记载,宋朝诗人陆游七十八岁那年,曾梦一故人对他说:我为莲华博士,专管镜湖。如今我要离开了,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风露,维护莲花吗?每月你将得到千壶酒作报偿,陆游从此不曾忘怀莲花博士的美梦。相对于文人的出污泥不染,佛教文化中莲花与污泥的相依相存关系喻义更广。

大乘佛教强调在世间寻求解脱,在五浊世界行菩萨道,菩萨以众生为福田,污泥就是福田,所谓即此即彼、即恶即善、即染即净、不离两边,因此大乘佛教体悟到“高原陆地,不生此花,卑湿淤泥,乃生此花”,花与根其实融合为一,无染与净之别。

在佛法修行的过程里,污泥(寓意世间的烦恼与痛苦)其实也是锻炼、培育人的忍辱、牺牲,莲花在经历了一番生死的淬炼后,最终完成宗教性的崇高与升华,迸发出生命最高贵而华丽的光焰。不经火焰,如何化为红莲?莲花出三界污泥而不染,让沉沦在苦海中的众生找到了一条“身在红尘,心不染著”的解脱之路。

经云:“若有比丘,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,心不染著,得解脱者,是谓比丘阿罗诃(汉),名慧解脱。若有比丘,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,心不染著,得解脱……”经云:“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。不离自性,心不染著。则于依他起上不起遍计执,故而证得圆成实性,此即空性。”

如果觉得以上的经论之意太过深奥,那就去观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的莲花吧,倾听它发出的智慧声音,相信你会悟透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雁照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”的圣者用心如镜的玄秘,从而获得游心太虚的自在与逍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