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历:
日历:

首页

归元讲堂丨弘文法师开示《佛教基础知识》第十一讲

作者:      来源:      日期:【2025-05-06 15:10:42】
  4月19日上午9时30分,弘文法师在“归元讲堂”开示《佛教基础知识》第十一讲。
  弘文法师首先开示了何谓僧。“僧”是梵语“僧伽”的简称,译云和合众,即指信奉佛陀教义,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;亦指奉行“六和敬”,“和合共住”的僧团。
  僧有四人僧、五人僧、十人僧、二十人僧四种。僧称为和合,和:和谐、和平、和善;合:结合、融合、合作,即平等、协和、团结、和美之意。
  《佛说观无量寿经》中说“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:一者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;二者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;三者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”
  一、世福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持十善戒。第一福的头一条就是孝和敬,孝亲,敬师,这是万福之根。中国传统着重百善孝为先,我们做人一定要孝养父母,更应奉事师长,尊师重道。同时,我们要不杀生,滋养我们的慈悲心;还要做到十善,能做到十善,是很了不起的。
  二、戒福,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。学佛就好像盖三层楼,盖了第一层才能盖第二层。第二福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的,第一福的根扎好了,你才具备学佛的条件,才能继续提升。
  三皈就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“具足众戒”这个戒就比较多了,三皈依、五戒、八戒、菩萨戒,乃至于沙弥戒、比丘戒。
  “不犯威仪”,就是要保持我们的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符合仪轨。
  三、行福,发菩提心,而行佛道。行福是大乘菩萨行的修行法门,有四句: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能够具足这四句,即使是还未证得空性的凡夫,也是入大乘门的行者,也是菩萨。
  “深信因果”,深信世间的因果,善有善报恶有恶报,并且因果通三世;深信出世间的因果,只要修行出世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,就能得到解脱轮回之利益。
  “读诵大乘”,透过读诵大乘经典,我们了解人生法界的真相,开发智慧。
  “劝进行者”,通过读诵大乘、依教奉行,自己得到利益,也要令一切众生得利益,弘扬佛法。
  紧接着,弘文法师开示了“六和敬”,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。
  一、身和同住
  在行上,不侵犯人,就是相处的和乐。僧团大众,同作佛事,必须做到身业清净,讲求和谐快乐,彼此互相帮助、尊重、包容;遇有疾病,相互照顾,平等共居,和合共住。
  二、口和无诤
  在言语上,和谐无诤,就是语言的亲切。僧团大众,共同信佛、赞法、敬僧,必须做到语业清净,说话恳切,言语柔和,和平共处。
  三、意和同悦
  在精神上,志同道合,就是心意的开展。僧团大众,同一信心,共同追求佛法真理,必须做到意业清净。日常生活中,不违不犯,不比较人我得失,不计较是非利害,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。
  四、戒和同修
  在法制上,人人平等,就是法制的平等。僧团大众受持戒法,进退有节,仪礼有据,行住坐卧之中,威仪庄严。
  五、见和同解
  在思想上,建立共识,就是思想的统一。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,能如理通达,舍去分别执著,彼此见解一致,达成共识,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。
  六、利和同均
  在经济上,均衡分配,就是经济的均衡。僧团大众,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,或知识上的法利,大家受用均等。
  六和敬之中,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、利和同均,是和合的本质;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,是和合的表现。身业的实践,如法共住;语业的谈吐,和雅高尚;意业的动念,清净无染。和乐清净的僧团,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。因此,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、弑母、弑阿罗汉、出佛身血,同为“五逆重罪”。
  整场讲座深入浅出,引经据典,贴近生活,引人向善,在场听众法喜充满,感恩法师慈悲开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