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历:
日历:

首页

归元讲堂丨真容法师开示《禅宗知识》第二十八讲

作者:      来源:      日期:【2025-05-06 15:07:16】
  4月12日,真容法师在“归元讲堂”为信众开示《禅宗知识》第二十八讲。
  本期讲座,真容法师为信众介绍了四祖道信禅师。道信(580-651),俗姓司马,名信,生于永宁县(今湖北武穴)。其父司马申,为永宁县首任县令,道信四岁,送入设在竹影佛寺的乡塾发蒙读书,他聪颖过人,博文好学,年读十数卷,积学孔孟老庄。闲暇时听寺僧诵经,入耳即知下文,如同早已熟读,尤爱仿效僧仪,人皆夸为菩萨转世。道信禅师七岁即出家,并洁身自好,严格持守斋戒。
  公元592年(开皇十二年),十四岁的道信禅师来到舒州(今安徽安庆市)皖山(今安庆市潜山、岳西)深处,礼三祖僧璨为师。
 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,并没有马上离开,而是继续留在三祖身边,一方面侍奉祖师,报法乳之恩,另一方面,做悟后保任的功夫。
  十年后,僧璨禅师前往罗浮山不许道信禅师相随,并说:“但于后住,必大弘益。”僧璨禅师走后,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,日夜精勤用功,“摄心无寐,胁不至席”。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,因缘成熟便离开此地,四处游化。
  道信禅师十五岁,指点张怀到双峰山出家,作栽松道者。
  道信禅师二十岁,道信四祖在黄梅用中草药遏止蕲黄的瘟疫,用芥菜粑治愈疥疮。
  道信禅师二十五岁,三祖赴罗浮山,道信到吉州受戒、常住。
  道信禅师二十六岁,在黄梅境内建幽居寺、东禅寺、西禅寺(西永福寺)。
  道信禅师二十七岁,三祖回安徽,道信禅师回侍,三祖传付衣钵道信为四祖,立化于皖公山岫树下。
  道信禅师二十九岁,期间,归蕲黄收七岁弘忍为徒,携住大林寺,四十年不离身旁。
  道信禅师三十二岁,蕲春郡久旱,瘟疫流行,四祖回郡教民众念《般若》求雨,挖米菊做粑,旱象息,瘟疫消。
  道信禅师三十八岁,赴吉州解林士弘之围,暑天降雪息瘟疫,州民建雪山寺留居。祖赴衡岳,经九江,留居庐山大林寺十年。
  道信禅师四十岁,说法于螺川、庐陵(今吉州一带)。
  道信禅师四十一岁,应蕲黄道俗请度黄梅弥陀寺,又名众造寺(古塔旁),携弘忍诸徒离潮山寺回蕲州,仍行走于蕲黄山区定址。
  道信禅师四十二岁,住锡破额山,终止头陀行,扩建幽居寺。定居收徒,农禅并举。
  道信禅师四十五岁,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,到江北弘法,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(又称破头山)造寺驻锡传禅,后称四祖寺。在这里,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,道场兴盛,法音远布,"诸州学道,无远不至",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,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。
  道信禅师六十四岁,唐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风,想一睹禅师的风彩,于是诏令祖师赴京。但是,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,回表婉言谢绝了。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。
  第四次下诏的时候,皇帝震怒,命令使者说:“如果不起,即取首来。”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,祖师居然引颈就刃,神色俨然。使者非常惊异,不敢动刀,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实情。太宗皇帝听闻对祖师愈加钦慕,并赐以紫衣袈裟。
  道信禅师六十五岁,祖于传法洞传付衣法,弘忍承续宗统为禅宗五祖。
  道信禅师七十二岁,祖命元一造毗卢塔。闰九月初四,祖安坐塔中示寂,弘忍继席,死后被唐代宗李豫赐谥为“大医禅师”。
  公元652年,道信禅师逝后一年,塔门自开,祖身不坏,弘忍以漆塑真身,永供塔中。
  道信禅师以前的几代禅师,在传法方式上均以“游化为务”,随缘而住,不恒其所,行无轨迹,动无彰记,随其所止,诲以禅教。四祖道信禅师改变“游化为务”的传统,入双峰山“择地开居,营宇立像,存没有迹,旌榜有闻”,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。
  为保障徒众的禅修,道信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。《传法宝纪》载,道信每劝人曰:“努力勤坐,坐为根本。能作三五年,得一口食塞饥疮,即闭门坐,莫谈经,莫共人语。”作即“作务”、“作役”,泛指一切生产劳动。“能作三五年,得一口食塞饥疮”,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,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,解决饥寒问题。
  道信禅师禅修勤奋,白日持劳干活,夜间坐禅摄心,肋不沾席,夜不倒单(不展开被褥,也就是夜间不躺下休息),60年未曾解衣安眠。
  心净即佛,佛即是心,为道信禅之纲要。道信禅师认为,“佛即是心”,“离心无别有佛,离佛无别有心”这种道理,对于修禅者特别重要,“若也知此道理,即是安心”。
  道信禅师把“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”发展为“佛即是心,心外更无别佛”。这样一来,一切禅修便归结为对自我本心的体悟,于是人佛、心佛、心性之辨成为禅宗的中心论题,禅宗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心宗”。
  “解行相扶”“守一不移”是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》中主张的基本禅修方法,是道信禅法的重要特色。道信禅师说:“古时智敏禅师训曰:学道之法,必须解行相扶,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作用,见理明净,了了分明无惑,然后功业可成。”即是说,在修禅过程中,必须做到对“心”与“理”的明确认识和修持实践的紧密结合,相辅相成,才能达到禅修的成功。
  11时讲座结束,整场讲座深入浅出,引经据典,贴近生活,引人向善,在场听众法喜充满,感恩法师慈悲开示。